青岛海尔

独家对话张瑞敏:没有商业模式的企业无法做强

FT中文网资深产业评论员张春蔚:张瑞敏认为现代企业竞争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如果寻求不到合适的商业模式,企业也可以做大但是很难做强。

FT中文网:多年以前,你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海尔是海》,在执掌海尔25年后的今天,你对海尔的内涵和外延有了什么新的界定,或者新的变化吗?

张瑞敏:在海尔,我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照德鲁克的话来说就是“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CEO”。我常说,作为一名CEO不是在于你能生产制造出多少产品,而是你能制造出多少CEO。也就是说,你要打造一个平台,让每一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价值,这一点来讲我们从开始创业到现在都是没有改变的,只是在一些做法上有些改变。

从外延上来说,就是“时代性”和“国际性”的改变。国际性是指过去我们主要是在国内,现在我们已经走到了国际上,而且现在是全球化;另外从时代性讲,过去主要是传统经济,现在是互联网经济,这点对于我们来说至今还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也是我们目前正在努力奋斗的一个目标。

FT中文网:11年前你开始提“海尔再造”,这个再造流程非常漫长,远远超出你的预期,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海尔也在不断调整,目前海尔再造进行到了怎样的步骤?

张瑞敏:从1998年我们提出“再造”之后,这期间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我们也遇到了很多的挫折。简单地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努力在做,但是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信息化的问题。比如,要把一个企业的报表变成人手一份,海尔6万人,原来只有一个总的企业报表,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等等,现在要放到每个人那里,这就是非常非常繁杂、庞大的一项工作。过去因为信息化不到位,我们很难取到真实的数据,而要取到每个人、每个瞬间的数据根本很难做到,我们经过了很多的反复、失败。现在的信息化时代,利用信息技术就比较容易完成了。比如,对于一个销售员,我们给他一个月的销售数据和损益,每个瞬间我都可以发一个短信给他,或者通过网络给他传达这个信息。

到目前为止,虽然还没有全部做到我们所希望的,但已经开始有一些样板经营店出现了,而且有些产品和一些下属的公司已经开始局部或者大部分做到这种程度。

FT中文网:海尔是国美的第一大供应商,占到国美全年销售份额的一成以上,基本上保持着100亿的销售额,而且这是在“即需即供”的前提下完成。为什么只有海尔可以做到这样?你可以解释一下“即需即供”是一种怎样的模式,以及它如何实现规模和利润的双重效果?

您已阅读21%(934字),剩余79%(348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