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

中国通胀的前景如何?

澳新银行(ANZ)中国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但是货币供给不一定会带来通胀。在中国的现状下,通胀产生的压力仍然很小。

弗里德曼认为“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这句话被当作至理名言广泛传颂。是的,通货膨胀的背后似乎都有货币供给在作怪,但如果货币增加就一定能制造通货膨胀的话,日本就不会出现长达十年的通货紧缩了——要知道,为了制造通货膨胀,日本央行从市场上买入了一切可以买入的债券来注入流动性。同时,大规模的积极财政政策也使日本政府背上了相当于GDP150%的公共债务。

事实上,仅仅从货币供应来观察通货膨胀,是远远不够的。记得今年初在中国央行向市场大量投放流动性时,就有很多研究者根据货币供给的模型提出了中国的通胀率将在年底或者明年初达到4%的水平,如今我们已进年底,10月份的通胀率也于近日公布,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尽管同比而言,CPI下降幅度稍微减轻,但月度环比的数据显示,CPI竟然跌去了0.1%。

中国通胀率的背后,是什么因素在作怪呢?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先了解通胀产生的过程,一般而言,通胀是由需求产生的,由于需求超过供给,产品价格就会过快上升,最终导致价格扭曲。在这一过程中,通胀预期的形成尤为重要,因为一旦有预期形成,人们对工资上升的要求也会逐步累积,工资水平的上升只会导致需求更加旺盛,从而加速通胀的形成。当然,也有一种通胀叫做“输入型通胀”,意指货币贬值或者进口商品涨价导致的货物价格升高。

您已阅读28%(541字),剩余72%(140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