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产到户

1962年包产到户始末(上)

1949年建国至1978年安徽小岗村之间,中国至少还有三次包产到户,其中尤以1962年那次规模大。当年曾参与毛泽东部署的农村调查的罗贞治先生对FT中文网回忆了这段历史。

在很多人印象中,“包产到户”起源于1978年安徽小岗村,这并不准确。其实,在六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此前至少还有三次比较大规模的包产到户,时间分别是1956年、1959年和1962年。

这“三起三落”中,尤以1962年那次包产到户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在人们心中印象也最深。

1962年,毛泽东请秘书田家英带领17位同志去农村实地调查,大家发现包产到户在很多地方展开,至少有“十大优越性”。但之后因为种种原因,毛泽东激烈抨击“单干风”,可谓两条治国思路分歧的又一大标志,直至十年“文革”。

如果说我们刊发的第一篇口述史中,原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讲述了1951年围绕着土改后农村是否、何时和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刘少奇等高层有不同观点,最终确立了农村集体化道路。那么可以说,1962年的这次包产到户的起落,就是建国十年探索后,历经欣喜与彷徨甚至苦痛后的百姓与领导的再实践,只是因为种种原因,这次思索结果是苦涩的,但其必是共和国历史上又一个潜在的重大关节点。

这段包产到户的历史、各方面的态度及决策过程不但为年轻读者不熟悉,在中共党史和当代史中也属挖掘不多的领域。

建国六十年之际,亲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17人中央调查组成员之一的原中央农村工作部干部、原中国农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罗贞治先生接受了FT中文网编辑的访问,83岁高龄的他向我们一一道来,丰富而深刻。

比如毛泽东在武汉接见他们时要求此次调研“脑子里不要带着什么思想框框下去,只带一件东西,就是马克思主义”;如在湖南调查时,群众一致强烈地要求“搞包产到户!”又如调查组结合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列出包产到户“十大优越性”;还如刘少奇、邓小平、邓子恢等高层领导对包产到户的支持等等。

不过,遗憾地是,如果包产到户1962年即在全国农村推广开来,那样,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为突破口的中国农村改革,势必提前17年!

往昔历历在目,如此激荡,如此警示。

简历:

罗贞治,1927年生于四川资中县,14岁入四川省资中师范学习,17岁任小学教员,1948年考入国立四川大学。1952年,参加川西新繁县农村工作队,后为该县县委会政研室主任。1952年调入四川省农业厅,1954年至1962年在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工作。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曾在国务院农林办公室、交通部等单位工作,其间下放“五七干校”。1980年后任农垦部(后归入农业部)农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田毅(FT中文网公共政策编辑,以下简称田):罗老,您从1954年至1962年在原中央农村工作部工作了9年,又参加了毛泽东部署的1962年那次中央农村调查,对当时部分农村包产到户情况应有深入了解,能和我们谈谈这些往事吗?

罗贞治(原中央农村工作部干部、原中国农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以下简称罗):你这个话题提得很好。众所周知,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率先实行的,而中国农村的改革开放是以包产到户为突破口的。回首平生我所做的事情中,最难忘的,莫过于1962年从春到秋大半年时间里,两次参加中央调查组所做的农村调查。因为这次调查与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毛泽东有直接的关系,并与31年前农村率先实行改革开放在事实上连为一体。

当时调查研究的中心课题是,在因“五风”(即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风和对生产瞎指挥风)危害加上自然灾害,致使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遭到崩溃性的严重减产和衰落后,如何能迅速恢复发展起来?而调查后的主要收获就是,发现了包产到户情况不仅在部分农村存在,并有很大的优越性。

您已阅读22%(1435字),剩余78%(521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