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市场理论

勿一棍打死“市场”

FT专栏作家普伦德:本次金融危机中,有效市场理论的缺陷充分暴露。但是,即使市场有时差强人意,但它仍是一种评判价值的投票机制。忘记这一点会使我们遭殃。

学术界投资理论家的传统智慧在后泡沫时代正受到严重抨击。对于有效市场理论来说,也应该如此,该理论正引来越来越多的质疑。

股票价格随机游走、所有可获得的信息都已反映在价格中,这种观点一直让人怀疑,因为历史一再告诉我们,经济人不是经济学家所冥想的那种理性人,且市场倾向于周期性地出现泡沫。在其极端形式下,这种观点甚至将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和富达(Fidelity)的安东尼•博尔顿(Anthony Bolton)等投资者的成功归功于纯粹的运气。在我看来,这就太极端了。

19世纪作家查尔斯•麦基(Charles Mackay)在他的《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一书中,早就记载了大众狂躁心理和歇斯底里在市场中的角色,对市场魔力的信仰者来说,这等于是一种驳斥。较之任何一位有效市场理论家,麦基的说法更好地解释了导致1987年股市崩盘的人气变化。这并没有阻碍经济学家对17世纪荷兰郁金香泡沫进行辩解,称其是稀有花卉供求急性失衡的合理反映,尽管普通郁金香的价格当时也出现飙升。如果说这些英勇的努力有发疯的意味,那么也有一个很好的论点解释泡沫狂热可以是理性的,即投资者有意识地投入动量交易。毕竟,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的大部分财富就是这么挣来的。

您已阅读43%(597字),剩余57%(79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