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为了孩子的幸福,我不再做“虎妈”

何越:为时八年对英国精英的采访和写作,升级了我对英国社会的认识,并改变了我的教育观,不再望女成凤,把成长的权利还给了孩子。

在明白英国早已是去阶级化社会后,我意识到:将第一代华人的教育观与幸福观运用到第二代身上,可能导致她们与同龄英国孩子的差距感,甚至未来对父母的抱怨。孩子未来的幸福无需与地位或金钱相连,其个人兴趣与意愿才是评价标准。从曾经要求孩子成为社会成功精英的虎妈,我不再望女成凤,把成长的权利还给了孩子。

为时八年对英国精英的采访和写作,升级了我对英国社会的认识(见《向英国人讲好中国故事之前,先明白中英文化差异》)并改变了我的教育观。日后孩子判断自己是否幸福的标准,来自于第二代华人的思维方式,而那是我们第一代华人很难懂,甚至不曾考虑过的。因为很少有第一代华人能够真正融入英国社会,我们认为对的事,很可能是孩子未来的儿时遗憾,甚至伤痕。

一、英国当代价值观——去阶级化

我曾经的教育观,与我当时对英国社会的理解是对等的。几乎所有一代华人移民,无论教育程度如何,从小学文化到博士,大都是带着“英国是最讲阶级”的社会观念而来。入私校,进牛津剑桥、做精英是几乎每个华人家长为孩子设计的成长计划。那时我认为:英国社会不公平,必须靠自己努力攀登社会阶梯。

英国很难摘掉“最讲阶级社会”的帽子,很大程度上与英国王室仍然存在有关。欧洲的1848年革命(也称“诸民族之春”,Spring of Nations)波及全欧洲,法国、德国、丹麦、奥地利帝国、俄罗斯帝国等国的革命运动此起彼伏,欧洲大部分王室被铲除。而英国王室能够长存,至今仍是英国第一大软实力,除了王室与时俱进的灵活性外,最重要的是自1688年光荣革命以来,王室的政治权力就已逐步转给贵族,不是19世纪英国人心中压迫人民的祸首。多年来王室一直向民众靠近,女王受到国民爱戴。本质上而言,王室是由英国国民赋予地位(即被国民共同愿意保留的地位),其存在符合英国国家利益(见《从哈里王子大婚谈“英王室”存续之争》)。

但用阶级观念来观察英国早已过时,因为当下的英国社会早已处在撤消社会阶层的进程之中。早在我来英国之前,英国已基本完成了国家权力从贵族手中和平转移给白人男子的历程。去阶级化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更加平等与公平,其社会表现是平权运动,即女性、有色人种、残障人士、穷人等弱势群体的平权。平权运动背后有一个巨大的理论支持,即美国哲学家约翰• 罗尔斯在其著作《正义论》里说的:“判断一个社会是否道德,要看其法律制度是否有利于最弱势的群体。”

您已阅读23%(977字),剩余77%(323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