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

实现碳中和,中国需更系统的激励体系

徐林:中国从实现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只有30年,似乎明显短于过去发达国家所花时间,有更大的难度和挑战。应该如何从政策角度建立正向激励体系?

近期碳中和成为热门关键词。

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做出了中国将在2030年以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以前实现碳中和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这是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明确立场和表态。中国的表态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不少人都开始讨论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措施、选择什么路径、明确哪些重点来实现新的目标。

笔者认为,实事求是地说,中国过去通过计划生育政策、能效提高政策、清洁能源政策等,对全球碳减排事业已经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少生了2-3亿人口,相当于减少了2-3亿人的排放。能源转型政策使中国的单位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GDP能源消费量、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都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其中单位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在过去10年下降了12%,单位GDP能源消费量和碳强度都下降了40%以上。

未来进一步加快碳减排进程,重点是产业结构升级和能源结构变革,主要是优化产业结构降低高碳产业比重、提高整体能效、加快绿能替代和加强碳汇建设。从实现路径看,中国从实现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只有30年的时间,似乎明显短于过去发达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所花时间,有更大难度和挑战,但由于新能源技术的快速进步,过去10年中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的度电成本大幅度降低,如光伏发电的度电成本已经下降了近90%,未来实现碳中和的技术支撑更加坚实,完全可能缩短从达峰到中和的距离。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从政策角度建立一个更加系统正向的碳中和激励体系,是必不可少并值得认真对待的话题。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认真研讨并作出系统谋划:

您已阅读23%(669字),剩余77%(230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