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

外媒眼中的苏宁蜕变

王苏娅:对于视中国零售市场为“大乱战”的外国读者而言,让他们了解中国零售市场是一个十分挑战的话题。

为什么是苏宁?

以苏宁转型作为案例来写作,实际上起因非常偶然。有一次在某长三角火车站,我们的英国编辑突然看到了苏宁的广告,就问了我一句,“这个苏宁易购是那个卖家电的苏宁吗?”我说:“是啊,他们现在在B2C市场占有率仅次于阿里和京东呢。”英国编辑如获至宝,马上说,“真的啊!我们已经写了太多的阿里和京东了,我想沃尔玛、梅西百货他们也很想知道中国的传统零售商是如何转型的吧。”

过了几天我把初步的研究资料发给英国编辑,他在我的研究资料上做了一段批注:在国外传统的“Brick and Mortar”(多指线下实体店)被认为是枯燥的无聊的,尤其是苏宁这种做大家电的标准化企业;而诸如阿里、京东之类的电商却被认为是代表未来的,时髦的。“在国外我们经常讨论‘China retail apocalypse’ (中国零售的‘天启’,来源于《圣经》中的《新约》,《启示录》有时也被引申为大灾难),中国市场近几年以来几乎是所有外资零售商的梦魇。”“这样一个重资产的企业,历史包袱如此重的企业,是如何在‘retail apocalypse’中存活并且转型成功的呢?”

在我们的文稿中,编辑也用了“notoriously”(指著名的,但多指坏的名声)来形容中国的零售市场。“我并不认为中国的零售市场是名声不好的,我用这个词是形容中国零售市场变化快,挑战大,留给国外的零售商心理阴影实在是很大。”编辑在给我的邮件里很认真地说,“虽然我每年都来中国,但是我觉得我们老外越来越像外星人一样,在你们中国做什么都要用手机,坐车,购物,甚至是坐地铁都要刷手机;变化实在太快了,让我这种老年人(实际上他只有四十岁)十分不适应。”

的确, 从亚马逊放弃中国业务到家乐福败走中国,外资零售商纷纷折戟中国。是因为中国的电商模式发展得迅速吗?也许是,但是这可能只是故事的一部分,实际上从苏宁的经历中可以看出来,中国电商模式的发展其实是烧了大量的金钱,直到今年仍然很多“风光”的电商仍在亏钱。从苏宁决定转型到现在,通过频繁的融资和资产变现,实现对自身体系巨额的投资和大手笔的线下收购,让我们英国的编辑看了相关数据之后直接给我回了几个感叹号。实际上,这正是中国企业给他们的印象,不记成本的投资,灵活的甚至有些狡黠的模式探索。“我想知道他们都做了哪些重大的决策,谁做出了这些决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编辑写信给我说。

您已阅读25%(981字),剩余75%(295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