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古典音乐在中国迎来绝佳时代”

入围2019国际歌剧奖新艺术家奖的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邹爽说,在北京国际音乐节20年传承后,中国观众对古典音乐有一种充满活力的期待。

2019国际歌剧奖(The International Opera Awards)颁奖典礼4月29日在英国伦敦举行。北京国际音乐节(Beijing Music Festival)艺术总监、青年导演邹爽入围本届新艺术家奖,也是国际歌剧奖有史以来首位入围的中国导演。邹爽在接受FT中文网独家专访时谈到获提名的感受和特别意义、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中国创造”和跨界理念,以及对古典音乐在中国发展的希望。

英国慈善家哈里•海曼(Harry Hyman)在2012年创建的国际歌剧奖是一个旨在全球化平台和视野下推动歌剧事业发展的年度奖项,涵盖卓有成就的歌剧演出、歌唱家、导演、舞台设计以及为歌剧教育和推广做出贡献的组织和艺术家。国际歌剧奖不仅是歌剧发展的风向标,同时也为发掘歌剧新秀有巨大贡献。

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邹爽自幼留学英国,毕业于伦敦政经学院(LSE)、伦敦大学学院(UCL)和伦敦电影学院(London Film School),此后曾在欧洲参与过歌剧《蝴蝶夫人》、《茶花女》等经典剧目的制作。她在2016年正式加入北京国际音乐节,任联合节目总监,导演、制作了一些系列新锐剧目,从去年开始出任音乐节的艺术总监。多年的留英经历、专业培训以及丰富的业内经验赋予邹爽深厚的职业素养和开放的跨文化视角。

邹爽在接受FT中文网独家专访时表示,尽管没有得奖,获得提名已令她感到非常荣幸。“我觉得很幸福的一点是,作为华人艺术家在高端艺术领域得到了这么高荣誉的认可,这也跟中国的经济和文化的整体繁荣有很大的关系”。

她回忆:“记得我刚来英国的时候就是一个普通留学生,当年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进入一个西方主流社会主导的高端文化领域;从事这个事业这么长时间以来,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得到国际歌剧奖这样一个一线艺术组织的认可”。

中国概念+国际合作

北京国际音乐节由国际知名指挥家余隆先生于1998年创建,每年十月举行,是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古典音乐年度盛事。自2018年第二十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起,邹爽正式出任艺术总监。当届音乐节通过《霸王别姬》、《赵氏孤儿》姊妹篇对“中国概念”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升级,而邹爽导演的新版浸没式原创歌剧《奥菲欧》,以及半舞台版歌剧《切肤之痛》、音乐剧场《消失人的日记》等剧目更是为观众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体验。

您已阅读20%(955字),剩余80%(371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