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外市场

泛亚事件折射场外要素市场混乱不堪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杨涛:中国当前场外要素市场发展混乱,是与近年来“自下而上”式的地方金融竞争和“自上而下”式监管不匹配分不开的,该市场已成少数主体谋取暴利的平台。

近期,云南泛亚贵金属交易所陷入困境并“套牢”众多投资者的消息,引起了各界的广泛热议。曾几何时,要素市场被许多地方政府都作为地方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且推动或支持成立了各种各样的“交易所”和“交易中心”,其中既有众多资源、产品和无形资产类要素交易市场,也有许多金融属性较强的股权、债权和资产类交易市场,构成了虽然多层次但无比混乱的市场体系。

仅在几年前,“遍地开花”的文化资产交易所、黄金和贵金融交易所就曾引起大量乱象,并且导致了一轮对它们的整顿。如2011年和2012年,国务院接连下发《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向的决定》和《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实施意见》。即便如此,据不完全统计,整顿后保留的交易所仍约有400家。

然而几年后,在新的形势下,地方“交易所”和“交易中心”大军又席卷而来,其中混杂着各类地方“正规军”和“杂牌军”,更有一些缺乏管理经验甚至存有诈骗意图的发起人纷纷介入,使得这一领域积累了更大的潜在风险。

所谓要素市场,广义看有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产权市场等。而场外交易市场通常是相对于交易所市场而言的,是在证券交易所之外进行证券买卖的市场。场外市场与要素市场结合起来,便构成了当前最具活力又乱象横生的市场形态部分。

从广义上梳理下现有的场外要素市场的“图谱”,我们看到大概可以分为如下几类:一是,受到国家层面正规监管的市场,主要就是新三板,另外如债券柜台交易市场;二是,各地方政府批准成立的各类股权交易中心,通常被看作是区域股权市场或俗称四板市场;三是,伴随上世纪的国企改革而发展起来的各种产权交易所或产权交易中心,通常归口地方财政部门或国资部门管理,也有一些成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或者进一步得到股权多元化改制;四是,近年来各地方逐渐兴起的金融资产交易所,但除了少数核心城市的探索相对成功,如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的业绩突出并被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收编”之外,许多地方也是“惨淡度日”;五是,地方政府批准的各类“准金融”要素市场,包括贵金融、大宗商品、文化产品等交易所,这些市场中往往会引入较多的“金融创新属性”;六是,地方政府批准的其他各类产权或生产资产及商品交易所,如版权、林权、特许经营权等,还有五花八门的材料和商品类。此外,严格来说,这里不包括民间的各类“草台班子”,但仍然不容忽视的是还有一些自封“交易所”的平台,在如特定贵金属交易中,把现货与期货交易掺杂在一起,私设和搭建电子盘交易并操纵价格,谋求暴利甚至是欺诈。

您已阅读34%(1047字),剩余66%(203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