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四辨

FT中文网撰稿人张涛:理解中国经济运行机理,是投资者资产配置、策略调整首要考量因素。而有关经济复苏真假、通胀通缩、杠杆率等问题的争论,表明投资者阵营出现分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先是经历了6年的全球化下的高速增长,随后是承受着延续至今的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的运行机理,不仅是对于国内投资者,还包括海外投资者,都是其在资产配置和策略调整是重点考量的因素;而今年以来,有关中国经济的复苏真假、增速高低、通胀通缩、杠杆率高低等问题的争论,则表明投资者的看法正在发生分化,由此笔者就上述四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复苏真假之辨

自去年底以来,有关中国经济“复苏的真假”就一直存在争议,特别是今年一季度GDP增速再次回落,则让年初持乐观看法的人士预期落空。从4、5月份各项经济数据的表现来看,二季度GDP的增速仍将继续回落,预计二季度GDP将进一步降至7.5%,相应中国GDP实际增速的4个季度移动平均值也首次出现连续11个季度回落的局面,由2010年3季度的11.1%降至2013年2季度的7.6%,已经低于2009年3季度7.8%的低点,由此可见,对于当前中国经济而言,已经不能用短期内经济复苏的强弱来理解。

而对于经济增速高低的认识,实际上自今年3月份政府换届之后,宏观层的态度就已经很明确,即“当前经济增速处于合理区间”,而6月初李克强总理在“环渤海省份经济工作座谈会”上有关“经济增速仍处于较高合理区间”的表态,更进一步表明本届政府对于中国经济进入阶段性降速运行态势的接受。按照蔡昉等人的测算:1978—1994年期间,中国潜在增长率为10.4%;1995—2009年期间为9.8%;而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我国GDP潜在增长率将分别降低为7.2%和6.1% ,同时18大提出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较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若按照2013年GDP实际增速为7.5%测算,那么未来7年中国经济只需要5%的实际增速就可完成预定目标。

您已阅读20%(750字),剩余80%(293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