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万亿

中国经济政策的教训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徐瑾:对比疲弱宏观数据,温家宝总理表示中国经济已经企稳。从历史周期看,中国经济或已筑底,开始走出十余年来最长萧条期,但需谨防再度“播下刺激,收获衰退”。

经济仍是中国棋局的重要筹码。

通胀是否触底?经济是否回暖?换届之前的北京,这些疑问和政治八卦一样为人津津乐道。10月以来,世界银行以及IMF等国际机构基于低迷的国际贸易,纷纷调低中国的增长预测;与此同时,中国总理温家宝近期则表示中国经济已经企稳,官方预定7.5%的全年增长目标完全可以实现,这一表态也被评价为年初以来对中国经济的“最乐观评估”。

这一次,温总理是否过于乐观?很可能不是,近期宏观数据显示艰难的去库存过程接近完成,换而言之,中国经济或许的确正在筑底。

根据相关数据,2012年三季度GDP增长为7.4%,9月CPI则为1.9%,中国经济季度增速从2011年初连续下台阶,但情况未必过分悲观。在经济下行周期,GDP环比因素不可忽视,三季度GDP环比增速为2.2%,高于二季度;更进一步,9月PMI达到49.8,虽仍旧低于50的荣枯线,但是已属数月来首次回升。

数据之外,宏观经济运行的逻辑更值得探究。从经济企稳中,又可得到什么教训?

经济运行虽然不如时钟那么分分钟精准,却也自有其周期。如果更长时段地考察,中国经济从90年代中期到现在,事实上已经历了特征鲜明的几个宏观周期,每个宏观周期都由复苏、繁荣、滞涨、萧条四个阶段组成;与之对应,则是微观企业层面的被动去库存、主动加库存、被动加库存、主动去库存行为——这一过程自发而残酷,却也往往使得 “优胜劣汰”法则在经济世界得以实现,长期而言,对于经济的创新以及增长无不裨益。

您已阅读29%(611字),剩余71%(152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