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

学习雷锋好榜样?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雷锋可以学习,但切莫把“学习雷锋好榜样”当作体制缺陷的遮羞布。否则,我们只会失去更多体制改进的良机。

今年是雷锋逝世50周年,2月下旬以来,中国官方再度掀起学习雷锋热潮。虽然雷锋精神近年来一度无人提及,但雷锋却一直被视为跨越不同时期的道德楷模。1963年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雷锋被歌颂成“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改革开放后,官方也多次高调号召全社会继续学雷锋,如1982年的文明礼貌月活动、1984年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1990年代“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等。1990年江泽民还专程到雷锋墓前三鞠躬。

对当代中国人而言,雷锋和包青天可谓是极熟悉的两个名字。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大公无私、利他主义,这得到了官方不遗余力的宣传,并通过焦裕禄、孔繁森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楷模而不断延伸。包青天虽是历史人物,但从来不曾过时,有关包公断案的电视剧经久不衰,寄托了公众对腐败的憎恨和对正义的渴望。

眼下再度提倡学习雷锋,其时代背景则是市场经济大潮荡涤下的道德大滑坡。从小悦悦事件,到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危机、日益恶化的环境危机,乃至几乎失控的腐败现象,都在警示我们社会溃败的现实风险。

但问题是,学习雷锋真能解决问题吗?

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先解析问题的根源所在。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为经历长期探索,我们承认了计划经济的内在缺陷:其一,消费者需求不仅千差万别,而且不断变化,通过计划安排生产出的物品未必是消费者需求的(信息问题);其二,对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和个人)而言,计划经济剥夺了他们的积极性,无法设计出适当的激励机制来激发微观主体的热情和创造力(激励问题)。因而计划经济注定是低效率的。

市场经济则相反。现代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Adam Smith)提出了“看不见的手”原理,认为政府不需要进行任何干预,微观主体追求自我利益的动力会促使社会整体效率最优。政府的主要作用就是提供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和法律环境。

您已阅读20%(762字),剩余80%(296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