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铝

中铝为何失手力拓?

在上级面前,中国国企的管理者需要把拟议的交易包装得符合北京的战略目标;另一方面,他们还要尽力说服国际社会,进行海外收购纯粹出于商业目的。

描述结婚的语言常常被拿来比喻企业的合作,而描述分手的语言被用来比喻企业之间的关系破裂。力拓(Rio Tinto)取消与中铝(Chinalco)交易计划的行为,促使北京一家较为尖锐的国有报纸最近发表一篇评论,指责这家英澳资源集团不忠,从而为此类写法带来了一篇淋漓尽致的范文。

“可怜中铝做嫁衣,等得桃熟被人摘,”《京华时报》评论道。“力拓像一个品德不端的女子,曾经爱过中铝口袋里的‘钱',但并不一定是看上了中铝的‘人'。如今背信弃义、过河拆桥。”

力拓决定放弃中铝195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在北京的高层领导人眼里是对中国威望的沉重打击。此举触发了对2005年一次类似挫折的痛苦回忆,当时华盛顿政界阻止了中海油(CNOOC)收购美国能源公司优尼科(Unocal)的计划。

中铝董事长熊维平上周四将交易失败完全归咎于力拓。这宗交易最初是在4个月前达成的。他在北京表示:“对于力拓董事会撤消对此笔交易推荐的决定,我们感到非常失望,但这个结果完全不在我们控制之内。”

力拓交易原本将成为中国迄今规模最大的海外投资项目,并能够让中铝在世界三大铁矿石生产商之一的董事会中占有一席之地。铁矿石是对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种大宗商品。这笔交易告吹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企业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成大规模国际并购。许多中国企业已经是所在行业的全球老大了。

这个问题的影响还远远超出企业界。除了获取自然资源,北京试图培养政府控制的“国家冠军”企业还有另一个原因:收购海外竞争对手,中国就能够循环利用一部分外汇储备,中国拥有近2万亿美元的世界最大外汇储备。

中国的海外投资确实出现激增:2002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只有1.43亿美元,去年则达到407亿美元。但这个数字反映了很多小笔投资——包括信贷危机爆发前夕在华尔街的一系列投资,而且大多被认为是亏钱的失败投资。在中国极度审慎的企业文化中,失败的交易会令政府任命的经理人损失惨重,因此这种糟糕记录产生了巨大的吓阻效果。但同样重大的是,世界许多地方对于将优质资产出售给一个行事隐秘的威权政府也十分不安,许多国家将中国视为未来的潜在对手。

您已阅读25%(877字),剩余75%(264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