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日记

求教评论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徐达内:坐在千里之外的电脑屏幕前,根据媒体描述,对没有现实经验或体验的事物,迅速作出判断评议,在我看来,是不够负责任的。即使你的论点再正确,没有可以站得住的论据,那就是无源之水,是“程序不正义”。

2009年4月12日
 
在我所受的职业教育中,评论被称为媒体的核心,尤其是社论社评,被用来传递媒体决策者的立场,是影响、呼吁、号召受众行动的最有力工具。

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媒体评论,毛泽东就是一个好作者。在中共中央机关报的版面上,从“任仲平”署名文章到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人民时评,宣传官员们使用各种栏目配合,传递着执政者的意图和倾向。就在明天,要求做好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已经要发到第22篇,另有“三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就这一点来说,适合刊发成文成系列评论的载体--人民日报当之无愧可以继续超越新华社和央视,在中共宣传喉舌中排名序列之首。

近几年来,中国大陆市场化媒体的评论事业更加得到迅速发展。把报道和评论分开的媒体操作理念,如今已被广泛接受,过去那种在新闻报道中“夹叙夹议”的手法不再流行(环球时报是个著名的例外)。虽说筛选报道素材也必然是基于某种立场预判,但如今几乎每份市场化媒体都在宣告,“客观报道归客观报道,主观评论归主观评论”,以适应新时代受众的认知理念变化。

您已阅读27%(467字),剩余73%(123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