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日记

求教网民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徐达内:一些议题设置者想要通过“网民”行“人民”之意,以改良社会的努力。但我担心着另一个方向的盗用滥用。民粹不可取,网粹更危险。

对于“网民”这个词的大行其道,我是颇有些耿耿于怀的。

作为一个曾供职机关报和都市报的中国媒体从业者,我总是对“盗用名义”的行为显得敏感,几乎是没来由地不信任那些以“人民”、“群众”等身份出现的集体话语表达。

不过,如今最流行的证人形象已经是“网民”了,在以大众媒体为代表的话语表达方式中,“网民”被频繁地引用,用来证明对错、传达意见。这更加让我忧心忡忡,以致被朋友们嘲笑为“杞人忧天”。

朋友说,你是真的不明白吗?大家乐于使用“网民”这个词,是因为在中国,网络是民众意见表达相对最为通畅的渠道,议题设置者希望通过引用“网民”意见,来传达舆论压力,以促使这个国家变得更好。

我是理解这份心思的。但问题是,我始终相信,名不正则言不顺。

首先,作为一个统称,“网民”不能等同于“人民”或“公民”。如果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标准(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1小时以上的中国公民),截至去年6月30日,中国网民数量为2.53亿。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但仍然无法代表全体国民,中国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依旧很低。网民的主要特点仍然呈现为年纪轻、学历高、收入低,而这也就注定了中国主力网民所代表的利益群体。

您已阅读21%(485字),剩余79%(178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